找到相关内容11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中的菩萨

    。 《大智度论》 〈 释阿鞞跋致品 〉 谓: 阿鞞跋致菩萨, 闻是事, 心喜作是念: 是 ( 魔所化 ) 比丘,大益我,为我说似道法。 我得似...位阶:1. 初发心 ( 初发意、新发 意 );2. 久发心 ( 久修习、 行六波罗蜜 );3. 不退转 ( 阿 惟越致、阿鞞跋致 );4. 一生补处 ( 阿惟颜、一生所系 ...

    蒋义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5345961.html
  • 鸠摩罗什译《大品经》《妙法莲华经》中的“深心”

    授记又分为 1. 现前授记;2. 不现前授记。《大论》 认为“虽未得现前授记, 余法未具足,亦名阿鞞跋致”,其 故安在?《大论》解释道: 菩萨于二处退转,一者,著世间乐故转,二者,取二乘故 ...,问佛法得诸法实相,是名阿鞞跋致。( 注 32) 未现前授记之菩萨, 所以能不退转,是因“深心坚固”之故 。 《大论》〈大慈大悲品〉: “阿鞞跋致菩萨,常以深心终 不恶,阿鞞跋致,以深心集诸善,浅心作...

    蒋义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1847301.html
  • 修证篇概论

    一九九上-中)   二、“问曰:何等是阿鞞跋致地?答曰:……无生忍法,即是阿鞞跋致地。复次,入菩萨位,是阿鞞跋致地;过声闻、辟支佛,亦名阿鞞跋致地。&hellip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647483.html
  • 浅谈持名念佛及现实意义

    少善就是下善。《阿弥陀经》中什么样的人是上善人呢?“阿鞞跋致”、“一生补处”的诸大菩萨!达不到这个级别都是少善、下善,不够格。  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里说“十方众生(你我),欲生我国(邀请),乃至十念(...

    释觉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15963624.html
  • 《阿弥陀经》内容的问与答

    极乐国土。众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其中多 有一生补处。其数甚多。非是算数所能知之。但可以无量无边阿 僧祇说。 ○:为什么听闻极乐国土的众生,应发愿往生极乐国土?◎:舍利弗。众生闻者。应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3966423.html
  • 情缘戒-----细微之处戒邪淫

    旅馆,在此生中决心出家作清净修行,能在一生中断除所有一切情缘,或能在此生中一心求生净土,成就阿鞞跋致之位,则上面这两个课题当然不是问题。但可惜的是 ,凡夫之人很难如此做,毕竟因果与业力还是如影随形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3275221.html
  • 情缘戒——细微之处戒邪淫

    ,或能在此生中一心求生净土,成就阿鞞跋致之位,则上面这两个课题当然不是问题。但可惜的是 ,凡夫之人很难如此做,毕竟因果与业力还是如影随形,使人随波起浮,使人随业轮转。就是发心向道,一般人也很难在此生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0875443.html
  • 圣一老法师宣讲佛法的要义

    。 “又舍利弗。极乐国土。众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其中多有一生补处。其数甚多。非是算数所能知之。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。”这段文又是怎么说的呢?阿弥陀佛将自己本国的众生,度成阿罗汉,度成大菩萨,而那些...世界或者会退,但是到了极乐世界,就永远不会退的,皆是阿鞞跋致。菩提愿不退,菩提心不退,菩提行不退,到了极乐世界都是不退转的。我们在娑婆世界,是靠不住的,今世或许不退,来世我可就不知道了。今世可能不退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1425583892.html
  • 南能北秀

    从净土宗的观点来看,《坛经》的这段话,很有讨论的必要:比如,《坛经》说:“东方但净心即无罪,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。”可是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,“皆是阿鞞跋致,其中多有一生补处”【[姚秦]鸠摩罗什译:《阿弥陀经》,《大正藏》卷十二,347b。】。所谓“阿鞞跋致”指在佛道修行的过程中,不退失既得的功德。小乘有部以预流果为不退,大乘则以初住、初地、八地等为不退。明代智旭《阿弥陀经要解》指出,念佛往生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5053431.html
  • 论究“有灭涅槃”对印顺导师初期大乘菩萨观之启发性

    乃至世间第一法;于菩萨得顺忍,爱著诸法实相,亦不生邪见,得禅定水。八人地者,从苦法忍,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,于菩萨则是无生法忍,入菩萨位。见地者,初得圣果,所谓须陀洹果;于菩萨则是阿鞞跋致地。[66]  声闻 菩萨   性地 暖法至世间第一法 得柔顺忍   八人地 苦法忍至道比智忍十五心 无生法忍,入菩萨位   见地 须陀洹果 阿鞞跋致地   从表中明显看出,无生法忍相当于声闻的见道十五心,也就是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12656274.html